- 信息来源:泰兴市供销社
- 发布日期:2025-07-21 09:54
- 浏览次数:
在泰兴市分界镇,供销超市是烟火日常里的温暖注脚。清晨六点,菜农老李的三轮车就停靠在超市后门,刚从菜地里摘的青菜还带着露水,被他小心码放在生鲜区——这是本地农户与供销超市的 “默契约定”,新鲜直供的菜篮子,装满了田间地头的烟火气。
交通便民:打通 “最后百米”
超市就开在镇上热闹地段,紧挨着居民楼和公交站点。赶早市的张阿姨,买完菜顺道就能接孙子上学;下工的年轻人们,出了工厂门,几步路就把晚餐食材备齐。对分界镇的老老少少来说,供销超市不是 “专门要去的地方”,而是 “生活路过的日常”,把 “顺路买” 嵌进了小镇生活的缝隙里。
业态升级:不止于 “买与卖”
生鲜区的电子秤 “嘀嘀” 响着,王大叔刚称了条活蹦乱跳的鱼,转身又在熟食区买了半斤猪头肉——这是他给老伴准备的下酒菜。超市里,本地作坊的手工酱油、奶奶们爱吃的老式糕点,和新上架的网红零食挨着摆,老味道与新潮流碰头,像一场跨代际的生活对话。更贴心的是,收银台旁的 “便民角”,能缴水电费、取快递,赶大集的阿姨们,逛超市顺道把 “杂事” 办完,唠着家常说:“这超市,比自家厨房还周全!”
数字赋能:线上线下 “双循环”
午后,退休教师陈老师坐在藤椅上,用手机在超市小程序下单。再过半小时,快递员就会把新鲜蔬菜送到家——这是超市为腿脚不便的老人、忙农活的村民备的 “线上通道”。而线下,超市里的智能收银机 “唰唰” 扫码,年轻人几秒结完账,扭头教身边大爷:“叔,手机付款这么使……” 数字服务没让小镇掉队,反而让新老居民都找到 “舒服买” 的节奏。
从菜贩的露水青菜,到陈老师手机里的订单;从张阿姨的 “顺路买”,到王大叔的 “下酒菜”,分界镇供销超市把 “供销惠民生” ,写成了小镇人看得见、摸得着、离不开的烟火故事。这方小小的超市,装着田间地头的鲜,藏着邻里唠嗑的暖,用供销人的实在劲儿,守护着分界镇的生活滋味,让 “民生答卷” 沾满了最真实的人间烟火。
泰兴市社党组书记、理事会主任李飞表示,从物理空间的便捷布局,到服务形态的多元拓展,供销社积极开设便民超市,以 “供销基因” 为底色,持续书写 “惠民生” 答卷,让居民在一蔬一菜、一买一送间,感受供销社守护民生的实在温度。